佗城古城墙是景区的核心部分,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城墙风貌,漫步其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这是为了纪念南越国的第一任国王赵佗而建的庙宇,展示了古代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融。
在景区周边,分布着一些具有客家特色的土楼建筑,这些古朴的民居展现了客家人独特的居住文化和生活方式。
佗城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佗城是岭南最早设置的古县龙川县城,又是广东省首批公布的十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原称龙川城,后称循州城。
民国30年(1941年)为纪念龙川首任县令赵佗,教育会通过改名为佗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南平百越,置龙川县,赵佗为令,设县治于今佗城。
自秦代至民国,佗城都为龙川县治所,同时又是五代南汉至明初循州(路)治所。
佗城历经2000余年沧桑,曾为粤东北部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古城初为土筑,方形,城东至老城街,城南至县前街,城西至城东,城北至北角塘,城垣周长约800米。
据原《龙川县专》载:宋熙宁年间(1068――1077)龙川迁至老龙(按老隆)”。
民国28年(1939年)拆毁老城墙时,发现刻有循州砖石使白”、循州造”、甲寅”等字样的城砖。
甲寅”为宋神宗赵项熙宁七年(1074年),据此可证,熙宁年间曾改建县城。
改建后,老城街东扩至小东门、大东门,县前街向南扩至南门街的南门,北角塘向北扩至北门,城垣周长增至约2400米。
城池-增辟护城河。
明嘉靖年间,佗城又扩筑上五里城、下五里城、下廓城和新城等4个附城,以保护主城。
佗城商业颇盛,至建国前夕,保持完整的仍有县前街、南门街、大东门街、小东门街、百岁街等,店铺约300多间。
佗城至今仍留下众多古迹和古建筑,如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坑子里、牛背岭;秦时古城基、越王井、赵佗故居、马前岗。
等遗址;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循州治所;明清时代的城隍庙、越王庙、孔庙、东河、仙塔桥、新塔、考棚等旧址及古建筑。
龙川学宫在龙川县佗城镇学前。
始建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由照壁、长廊、棂星门、泮池、拱桥、东西庑、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组成。
由于年久失修,部分被毁坏。
现存大成殿和明伦堂、尊经阁等。
大成殿坐北朝南。
面宽五间26.56米,进深四间24.40米,高18米。
面积达440平方米。
歇山顶,重檐四出,穿斗与抬梁混合式屋架,檐下四周斗碇氐出跳,梁柱上有凤、鸟、鱼、龙各式漆金雕刻,显得古朴大方。
清嘉庆元年(1796年)御颁至圣先师大成殿”的金匾悬挂于正殿门棂上。
正面有卷棚式通廊,从通廊石柱造型、梁架结构以及雕刻手法等各方面来看,显然是清代风格。
殿的周围石柱上不设斗恚直接顶托着檐枋。
在上檐下施斗矶嘧椤1962年龙川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所谓考棚,即贡院,也就是科举考试的地方,一般重要州府才设置。
龙川考棚建于清朝光绪二年(1876年),它位于龙川县佗城镇西门,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
砖木梁架结构,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佗城考棚现仅存考场两栋、办公场所及宅舍各一栋。
据当地史料记载,位于龙川县佗城镇西门的龙川考棚,建于清朝光绪二年(1876年),迄今已有134年的历史。
在全国可查考的204座学宫和14处考棚中,目前只有河北定州、广东龙川、云南建水、安徽绩溪、台湾台北等地还有学宫和考棚并存。
目前,广东考棚只遗存龙川佗城一座,它也是粤东北地区现仅存较为完好的一个科考场所。
清朝光绪年间自从新建龙川考棚后,龙川每年的科考乡试均在此举行,场面热闹非凡。
当时河源、和平、连平、紫金、兴宁、五华等县的不少文人都到此赴考。
有专家考证,龙川考棚是粤东北地区现仅存的科考场所,这为研究明清时的科举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龙川考棚门前本来有一块鲤鱼跃龙门”的石刻,现收藏在佗城文化名城办公室,是目前所见资料里很珍贵的实物。
据书中记载,它是用红麻石刻成的,石刻背面是一个蹲着的麒麟。
龙川注重教育的优良传统使龙川旧时科举成绩斐然,据统计,自唐宋以来,龙川有进士28人,举人112人,秀才更是有2000多人。
浓郁的儒学文化使龙川佗城增添了厚重的神韵。
2015年12月10日,龙川考棚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龙川南越王庙在龙川县佗城中山街。
何时建庙史书无载。
庙内原有明崇祯八年(1635年)碑,因该碑早已被毁,无法查考。
龙川县志》载:南越王庙在县署右本平冠祠,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知县臧琮重修,以。
前座祀越王,后座祀十贤,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知县胡一鸿改建大殿三楹,中塑越王像”。
庙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现在面积352平方米,面阔3间12米、进深24米,砖木结构,硬山顶。
庙内后殿出一跳插硖糸埽无补间铺作。
此上为佛殿,两侧室分别为经堂、斋室、客堂等。
殿内大小佛像早已被毁坏。
门额镌石曰南越王庙”4个阴文楷书。
在后殿右侧墙上镶有1平方米大小的清代胡一鸿重修南越王庙碑记1块,行书,清晰可辩,共630字。
由于年久失修,桁桷有些霉烂,左侧部分房舍改建它用,前栋和后殿仍存。
1962年龙川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12月10日,越王井与南越王庙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越王井位于位于佗城镇中山街光孝寺内,是秦县令赵佗故居的汲井。
后赵佗为南越王,故曰越王井”,又曰万寿宫井”。
随着历代王朝的兴废,饱经沧桑2000余载。
唐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重修,邑贤昌明作有井记,勒之于石。
尔后,历代作过多次修葺,并有井记。
井为砖石结构,深40米。
井口开有一直径0.6米的圆形口,井口高出地面0.7米。
六角形的台面,以四块石板平铺而成,井膛用三层红色方石叠砌,叠石下用青砖铺至底,中部直径约2.5米。
结构结实美观,是岭南名古砖井之一。
清代中叶以后,井膛淤塞,但保存完好。
井边立有唐韦昌明《越井记》碑刻,现存较好,属岭南古井之一。
1962年5月,龙川县人民政府正式公布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宋龙川正相塔位于龙川县佗城镇塔西村小山丘上。
本地人称老塔”。
因塔下古寺称正相寺”,故以寺名名塔。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邑人徐琛偶拾塔的坠砖一块,砖上印有开元三年”四个字,故又名为开元塔”。
传说是神仙一夜建成,因而又称仙塔”。
据砖铭推断该塔始建于唐开元三年(715年)。
此塔六角七级楼阁式砖塔,高32米。
塔阶梯为壁内折上式。
各层塔身以砖砌出倚柱、角柱、阑额、斗拱等,以菱角牙砖和线砖相间叠涩出腰檐平座。
全塔用青砖砌成,黄泥浆粘合。
各层收分做法不明显。
1959年、1980年和1985年分别进行过修葺。
1962年7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佗城是岭南客家之源、中华姓氏之最、赵佗兴王之地、科举文化之窗”。
行走在龙川佗城上,犹如翻开一本千年史书。
古门、古街、古道、古树、古民居、古祠堂、古码头,一步一古物、三步一古迹,品读过往云烟,感受岁月变迁,体验人性回归,珍惜美好时光。
佗城是广东省最古老的县城之一,至今已有约2200年的历史,关于佗城,历代史籍有详细记述:。
1)史志记载:据《史记.主父偃传》记载,在秦军第一次南平百越时,赵佗屠睢同为秦军主要将领。
公元前218年,秦军第一次进军岭南。
秦主将屠睢的军队,在西线的西瓯地区惨败,屠睢被杀,伏尸流血数十万”。
东线的赵佗一路大军,实行剿抚结合政策,得到越人支持,在闽越一带建立稳固基础。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任嚣为主将,赵佗辅佐之,南平百越,置南海、桂林、象郡,任命任嚣为南海郡尉,赵佗为龙川令。
因赵佗是东线一路军,进军路线很可能是从西江进入龙江,即东江上游(今龙川东北部),顺江而下,直至龙川老隆建立军事营寨,在今之龙川佗城筑土城设治所。
龙川旅台学者近年编修的《龙川县志》载黄勋著《南越王赵佗龙川老隆行辕考》一文云:赵佗率军最初。
抵达老隆设营寨顶、指挥设防部署,得川安谧后随之开邑龙川(龙城),建筑城池,以龙川令侯霸业自主。
今老隆寨顶的古堡残垣仍隐约可见,相传是南越王营寨处。
老隆寨堡的南面约10公里处就是龙川佗城。
佗城,三面环山,山峰秀丽,东临东江,江水如龙。
赵佗选择此地筑土城为县治,是有道理的。
更为重要的是,佗城处于东江、韩江分水界附近,西南可顺东江而下控制龙川南部,东南可顺韩而下控制龙川东部,战略意义十分突出。
唐宰相李吉甫所修《元和郡县志》(卷三十四)河源县条目中记:龙川故城在县东北水路一百七十五里,秦龙川县也。
秦南海尉任嚣疾,召龙川令赵佗,授之以政,即此处也。
按今之龙川佗城的地理位置,适为河源东北水路一百七十五里,这与元和志所说正好相吻合。
宋乐史撰的《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五)龙川条目中记云:旧雷乡县广南刘伪号乾亨六年改为龙川县,仍移就县,古赵佗城,西接迳剑南临水。
在西北五里,龙川江旧名溪,自虔州安远流至县界。
龙川江(即东江)源头从江西省安远县流入广东的第一个县即龙川县。
今之龙川佗城西北正接迳剑南临龙川江。
这与《太平寰记》所说的地理位置正好相一致。
王象之撰《舆地纪胜》引《循阳志翁韶序》云:宋绍兴十五年,知州韩京迁于城东,即尉佗之故宅,有台有井。
又说:龙川故城在循州治三十步。
当年循州治所即在今佗城镇府的右侧一带。
唐《元和郡县志》(卷三十四第八九页)河源县条目记云:龙穴山今名龙川山,在(河源)县东北三百四十里。
这是迄今的见最早记载龙川龙穴山”的古籍。
再查考明嘉靖《惠州府志.舆图.惠州府境总图》中所画的龙穴山”的方位,正是龙川县的广信都、十一都毗邻的地方。
这也是迄今所见最早画有龙穴山”的舆图。
据龙川县文化名城调查组的同志亲自到实地考察,证实了今之龙川广信、十一都毗邻处(今龙川东北部,。
即麻布岗、岩镇等地)就龙”取名山水8处,其中有一处即穴流泉”十分形象地如颜师古等所说的景观相似。
经查考,即穴流泉”处同元和志所记和惠州舆图所画的方位相吻合。
查考明嘉靖《惠川府志.舆图.龙川境图》记云:(佗城)西至柳城村河源界20里,西南到允下村河源界20里。
同书的《惠州府志.舆图.河源县境之图》记云:(河源)东北到龙川允下村界一百五十里。
据此可证,赵佗故城愉好在今之龙川佗城境内。
2)文物古迹考证:根据龙川县博物馆考证有关史料,秦时建龙川县城限于人力、物力、财力,筑的是方形土城。
近年佗城出土的秦汉时期的墓葬,其墓室均为土坟墓,没有砖室墓,直至隋唐时代才有砖墓。
由此说明,考古发掘的情况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历经二千多年的变迁,古龙川县城今已不存在,但许多文物遗迹仍保存完好,如位于龙川县佗城光孝。
寺内(今佗城中山街何屋侧面)的越王井,是秦县令赵佗的汲井,后赵佗为南越王,故曰:越王井”。
唐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重修,邑贤韦昌明作有井记,勒之于石。
越王井记》云:南越王赵佗,昔令龙川时,建治于搴之东,阻山带河,四面平旷,登山望景,惟此为中,厥土沃壤,草木渐苞,垦辟定规制。
北距迳绞里,东距五马峰五里,南距河里许,相对即海珠山也(现佗城东坝对岸案下山下江中有石,光圆如珠,故名)。
凿井于治之东偏,曰越井。
《越王井记》所指的正是今之龙川佗城的地理位置。
井记又曰:昌明祖以陕中人来此,已几三十五代矣!实与越井相终始。
昌明是循州第一个进士,在唐僖宗时,官至御史翰林学士,治学严谨,加之其祖与赵佗是同辈人,从陕中跟赵佗同来,故城之事,祖辈相传,可信。
门票40人民币景点位置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学宫旁佗城镇:佗城镇位于龙川县最南端,至。
今有2221年的历史,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来是龙川县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重镇。
全镇总面积218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43218人。
2006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6亿元。
城历史悠久,古迹颇多。
该镇农业主要以发展水产、水果、蔬菜”三大支柱产业为主。
。